loader

存準率愈高愈好?

Foto

日前有學者發表文章表示,中央銀行長期把存款準備率壓在5%上下,相較大陸的20%、菲律賓的21%明顯偏低,也導致新台幣的利潤不斷被壓低,更進而估算「有新台幣3兆元的資金被浪費掉了」。事實上,準備金愈高,代表銀行收取存款後可運用的資金會減少,準備率並非愈高愈好,而且近年國際的潮流非但不是提高準備率,反而是逐漸朝降低準備率的方向進行。

 要討論存款準備率,先要了解什麼是存款準備率,簡言之,準備率類似擔保的概念,以某銀行吸收客戶100萬元活期存款為例,如果活存準備率是10%,則該銀行所收的100萬元中要有10萬元提存在央行,只有90萬元可以用來放款。一般來說,準備金被視為強力的貨幣政策工具,因為會直接影響到銀行信用(即授信等)的能力。

 在這樣的情況下,準備率提高,會加重銀行的經營成本,不利銀行與非銀行的公平競爭,進而導致反金融中介(disintermediation)現象,且會扭曲資源配置,對經濟帶來負面影響。且準備率高的代價不小。以大陸為例,近年影子銀行(shadow banking)興起,多半與銀行的管制成本太高有關,因為非銀行挾低資金成本的優勢,提供存款人高報酬的金融商品,導致銀行存款大幅流失,並造就了龐大的影子銀行。

 這樣說來,為什麼央行還要制定準備率,道理也很簡單,央行要求銀行就吸收的存款按一定比率以庫存現金或存放央行存款的形式持有,主要是為了確保銀行有起碼的流動性可應付客戶提現需求。換句話說,如果銀行面臨擠兌,至少還可用提存在央行的準備金救急。因此,準備率適切就好,過低可能提高銀行營運風險,過高則會加重銀行經營成本。

 再說近年的國際潮流,是在沒有非常情況的前提下,儘可能降低準備率,像是先進國家自1980年代以來均大幅調降準備率,至2000年代末期,絕大多數皆低5%,台灣目前準備率平均約5%左右,算是與先進國家相當的水準;至於開發中國家如大陸、菲律賓準備率達20%左右,主要是這些地區仰仗準備率管理流動性。

 以大陸來說,主要是經常帳大幅順差,民間資本大量流入,致外匯存底達4兆美元、流動性過多,因此須透過高準備率進行沖銷;菲律賓則是M3貨幣供給年增率於2013年下半年超過30%,今年第1季更達36%,加以今年5月物價年增率達4.5%的近30個月新高,因此要透過高準備率進行緊縮。換言之,台灣與大陸、菲律賓國情不同,並不需要採取這麼高的準備率,以免反而降低銀行的放款及投資能力,連帶不利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