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er

以人才相互吸引優勢 突圍低薪困境

Foto

工業總會7月下旬發表一年一度的「工總白皮書」,提出對政策的建言,指出臺灣整體投資環境逐漸惡化,企業面臨「五缺」問題,即缺水、缺電、缺工、缺地、缺人才等限制。固然工總所提這些問題確實是臺灣經營的環境限制,但缺工與缺人才等項目,全球皆然,而企業界亦有其角色。尤其在承擔社會責任,利潤與員工共享,以及關注企業與社會的永續經營等,部分應是企業的職責。

 現在臺灣普遍認為薪資的低迷,形成人才的外流,但卻忽略貨幣因素僅是其中之一,還包括其他心理因素。一個地區或企業聚集人才的程度,決定於吸引人才與留住人才兩方面的能力。薪資水準或許是召募到理想人才的要件,但人才根植於當地的影響因素就相當多元了。日前在網路上流傳的文章,引述阿里巴巴集團馬雲的說法,員工選擇離職的原因,不外「錢,沒給到位」以及「心,委屈了」,後者恐怕是影響人才駐留的根本原因。企業除了滿足員工勞動貨幣收入外,也應想方設法提高員工的心理報酬。

 目前我國受困於我國勞資雙方僵局難解,短期在產業升級程度有限下,薪資要大幅成長恐有難度。故在此情境前提下,政策思維或可更加側重於如何提升人才的心理報酬,用以取代彌補員工在貨幣收入的不足。也就是說,對於人才吸引與駐留,要考慮的層面並不僅限於如何提高薪資,也必須顧及如何提升人才對於對當地產業與生活環境的情感認同。政府與業者應合作營造整體上適合人才在事業發展、生活安居,且能擁有休閒娛樂的良好環境,特別是各項宜居生活設施的建設包括其家庭共同入境,子女方便就學、配偶居住身份的取得,全家健康保險等保障,均應納入整體性的政策配套。

 筆者認為,臺灣應可搭配優勢產業的發展,發揮人才聚集的能量,二者可產生正向循環互動,引領我國成為聚集全球產業人才的基地。在政策思維上,我國要吸引高階人才來臺,首先需有一定的優勢產業選擇,尤其在國家資源有限下,無法針對所有科技產業的需求全面滿足,需有所取捨。避免政策資源的分散,難以形成特定人才的聚集效果,也可能模糊或弱化我國在特定產業發展的獨特優勢。

 政策上或可透過設計特殊的專案,透過網絡關係遊說高階人才來臺。不論是進行產業技術開發研究,或是鼓勵中長期駐點模式,藉由產業科技法人或研發型大學提供其專屬的研發場域,一方面榮譽其成就,另一方面也藉以引導其他相關的高階人才來臺,在此專案下,可創造高階人才彼此交流的平臺,鼓勵彼此激盪出智慧的火花,主要目的在於形成我國人才集聚的優勢。

 再者,政府或可動支產業基金,結合金融機構的能量,吸引人才來臺創業。有必要同時放寬科技產業的併購法令,尤其加速與放寬兩岸產業併購的審查速度與條件,藉以形成產業創新與創業基地優勢。目前我國相對於中國大陸在智財權與企業設立登記方面仍具優勢,若能補強企業的併購程序,重視法令的透明、穩定與可預測性,將有助於吸引高階產業人才來臺創新與創業。

 總而言之,我國薪資水準偏低,面臨與他國競爭人才的困境。然要達到引才和留才的目的,於提供合理的貨幣收入外,提升人才的心理報酬可成為關鍵策略。尤其對於高階人才來說,心理報酬往往超過貨幣收入。我國可形成產業(或技術)創新創業優勢吸引國際人才來台,並結合人才相互吸引特質,促成人才聚集與產業發展的滾雪球效果 (snowball effect)。就此產業與人才正向循環下,超越競爭與駐留人才不足的困境,打造我國成為聚集全球產業人才的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