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er

民主4.0

Foto

一年前,朱雲漢院士在《高思在雲》書中提及,全球的發展遭遇第三波民主化的瓶頸,似乎在去年風起雲湧的4.0中,民主4.0也有了新的演釋。

 亨廷頓在《第三波-20世紀後期民主化浪潮》書中,將歷史區分了三波民主化:第一波民主係指起源於美國革命和法國革命、介於1828至1926年間,有30多個國家建立了民主制度;第二次民主化則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許多殖民國家於1943至1962年間紛紛獨立,其中50多個國家建立了民主制度。所謂第三次民主浪潮的標誌性事件是1974年伊比利半島的葡萄牙發生軍事政變,結束了獨裁政權,民眾帶著康乃馨上街,成為1974年的康乃馨革命;西班牙強人佛朗哥元帥在次年離世後,回歸君主立憲,卡洛斯國王逐漸交出政治實權。從風起雲湧的70年代過渡到80年代的台灣,全球的政治座標在過去三十年因為中國大陸的崛起,引發了不少偏移,嚴峻的挑戰顯現在2015的氣候與政治的難民潮。

 若從科技與產業的座標觀察,蘋果一號(一塊基板)到蘋果二號(一套個人電腦)開啟了嶄新的時代。人類歷史進入了機械力啟動的工業革命後最大的一波產業變革,運算能力從大型主機(Mainframe)中被釋放出來。約莫同期,日本的Sony推出劃時代、幾乎人人隨身一台的Walkman隨身聽,從此,欣賞音樂不再是一群聽眾共同的經驗,而進入了差異化與個性化的時代。而此一「個人化音樂」的進程更在數位化與網際網路的傳輸壓縮(mp3)觸發下,再度由賈伯斯領軍的iTune平台顛覆了所有音樂產業的競合規律,自此進入電腦已不再是電腦、音樂也不再是音樂的數位匯流,所有產品與產業的原始定義幾乎都在匯流的浪潮下全面改寫,締造了史無前例的商業模式創新機會。

 三年前的工業4.0倡議在21世紀不平穩的波浪中再掀波瀾,4.0迄今眾說紛紜,但是無礙兼具想像力與執行力的廠商向著一個模糊的目標挺進。4.0的智慧需要高速計算的能量,方能從大量數據匯聚上雲後,再將智慧從雲端拋下凡間控制實體世界的生活。從網路逐步發展到雲端,技術概念似乎換湯不換藥,但加上膨脹的數據與銜接數據經濟末稍神經的物聯網,雲端運算不僅在架構上出現變化,也將造成數據的擷取與分析產生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的再一波演化。去中心化造成軟體定義網路(Software-Defined Network)崛起,軟體定義的世界將沒有硬體的中心點,使得民主不再是政治名詞,而是透過網際網路徹底顛覆世界的另一傑作:將權力徹底解構,使邊陲有望成為中心,而自居中心者,傲慢中一不小心將邊緣化。

 勇於創新的寧夏夜市啟用支付寶後,媒體雖陸續有一些對在地攤販不方便或延遲付款的負面報導,瑕不掩瑜地是FinTech將掀起第四波的金融變革,只是服務創新的細膩度是不容許一個位元之落失的,所以,許多想像中的穿戴式與醫療服務迄今都仍有許多瓶頸待克服,但消費者透過綿密的網絡與價值直接對話的未來堪稱指日可待。

 當積層製造、精準醫療等等架構於數位化平台上的個人化服務逐漸成熟,還權於人的壞消息是製造導向的廠商承受的壓力日趨沈重!所幸,數位化的民主將權力與決策返還給大眾的過程,將由螞蟻雄兵推著這些服務流程的精進,效率與效能預期展現比前三波民主更傑出的成果。

 唯有自體變革成為使用經驗導向的有機體,激發以人為本的智能化流程創新,才不致淪於舊皮袋裝新酒的策略崩壞。新酒往往由於仍處於發酵的階段,因此體積會逐步變化,而舊皮袋由於在酒的發酵過程中已被撐得彈性疲乏了,無力再承受更多的體積膨脹。

 目前,企業組織結構與管理流程功能因應工業化的需求,卻無力因應數位化的需求,眾所認知的是要傾聽顧客的聲音、由外而內地進行拉式管理,但轉型之際多陷於父子騎驢之不知所措。攸關政治的民主化在台灣的社會實踐中已露曙光,互動式的公民參與已逐漸在試點之中;非關政治的產銷民主化更將搭建一個殘酷的擂台,快速地淘汰無法與消費者對話的廠商。台灣廠商需迅速銜接這一班民主4.0的列車,無關乎產品或服務,而關乎在產業結構巨變下的存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