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er

深陷在中所得陷阱中的台灣?

Foto

經濟學在談到陷阱(trap)這個概念時,常被提及的有「馬爾薩斯人口陷阱」、凱因斯的「流動性陷阱」等;近年來在文獻中,也多出現一個新的概念,那就是「中所得陷阱」(middle income trap),這個概念或許可與台灣近年來經濟發展的困境作一對照。

 中所得國家在經濟起飛之後,常常須面對新的挑戰及困境,主要是因其原依資源開發、低廉勞工、長時間工時等低工資成本策略來快速發展者,已開始出現強弩之末般的困境,當低廉的工資不再、勞工運動強勢,工資成本隨之上漲,此時,不論是本國企業或是外資企業都可能更積極地考慮把生產基地外移,而其結果是隨之而來的經濟停滯,國家的經濟乃落入「中所得陷阱」中而無法自拔。就近日廣東東莞台商企業的大量外移,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這也說明,政府的高工資、高環保政策下的困局。

 中所得陷阱的理論,其重點當然不在批評高工資或高環保標準的政策,也不主張反其道而行,但該理論卻提醒了我們,國家及社會在處理上述問題的能力及重要性,若是不能彼此寬容找到平衡點,那麼,國家的經濟必將會被這些問題卡住,而無法走出陷阱。為此,一個平衡及允中的政策是否能形成社會共識,就是關鍵之所在。這些問題,在許多開發中的民主國家而言,尤其不容易,這是因為「民粹政治」常是政黨競爭下的萬靈丹,不論是在野或是執政者,不斷地以空洞的口號來吸引支持者的青睞時,平衡而允中的政策乃緣木而不可得,國家經濟勢必陷入困境。

 如何能突破這個困局呢?就中所得民主國家而言,忽左、忽右或是昨是、今非的搖擺政策是否能及時找到平衡點,再再考驗民主政治。此外,就經濟發展理論來說,也有許多人主張要多創新,從創新點切入,突破已開發國家在創新上的封鎖及障礙,或許能有一線生機,這個說法,當然言之成理,但它是「知易行難」的。

 許多高科技的產品及服務都是來自於已開發國家,在「世界是平的」情形下,它已能成功地突破各種貿易壁壘,而打入中所得及低所得國家市場。中所得國家要能突破已開發國家強勢的競爭,是一大考驗,常見的情形是,中所得國家縱使也有些技術上的突破,但在人才及資金不足的情形下,也須面對被收購的危機,其實在許多重要的領域,世界的市場早已被發達國家的獨、寡占者牢牢地掌控。

 依上述說法,中所得國家的情形似乎不很樂觀,而實情也確實如此,目前亞洲的四小龍中,可能只有新加坡能擺脫這「中所得陷阱」;研究的文獻中,韓國與巴西,常被拿來作「中所得陷阱」國家的代表。台灣的情形其實也很類似,但國際間目前的研究重點已不在台灣,故較少提及。

 就台灣的情形來說,我們仍然有諸如勞工、環保、年金等問題,當然,我們也同樣地面對創新是否能成功突圍的挑戰。與其他國家不同的是,在面對中國大陸時,我們更有是對抗(戰)或是合作(和)路線上的爭議。這個議題更可能讓我們窮盡國力後,反而更深陷在「陷阱」中,而無法自拔。

 最後,也談談中國大陸,目前她正開始進入中所得國家,而原保7的目標也常面臨挑戰而須下修。在集權的社會體制下,她是否能有效地讓社會的交易成本下降,成功地找出中所得陷阱下的突圍之路,是值得觀察的。若她真能走出陷阱,則其必將是民主與集權兩制度相爭下的新典範。

 不論是台灣或是中國大陸,這陷阱會把誰套得更牢,在未來十年內,當可見分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