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er

工學博士深港創業 力撐「香港製造」

Foto

住在香港馬鞍山的黃卜夫,早上7點左右步出家門,搭小巴到香港中文大學。他要在大學站轉乘地鐵到羅湖口岸,過關後再坐5站地鐵才抵達深圳華強北分公司,全程約70分鐘。儘管山長水遠的通勤聽來令人倦怠,但跨地經營讓公司在兩地左右逢源,讓黃卜夫樂此不疲:「香港是公司招納科技人才的窗口,也方便獲取海外行業資訊;深圳則讓我們的技術能更好地配合內地產線需求。」

書生勇赴產業前線
黃卜夫曾經從事工業自動化研究十餘年,深切體會技術產品在實驗室裏只是雛形,要配合生產線,才能日趨成熟。也因為特別嚮往產業第一線的炮火聲,因而他創辦了易視智瞳科技有限公司。

黃卜夫的創業團隊中,香港人佔了4成、內地人佔6成,共同研發和推廣「視覺運動控制系統」。這套系統與工廠設備進行簡單對接後,可一步到位完成智慧化升級,設備可按生產需求,自動感知、認知和執行流水線作業。黃卜夫舉例,有些工廠靠人工夾具為電路板黏膠水,這種方式的效率和精確度不足;但設備只要跟這套系統作簡單的標準接口對接,機器即可自動完成精確點膠。

一如點膠廠,很多中小型製造商缺乏自主研發能力,若是購買海外技術,則有成本高且生產線難相容的問題;這群中小企業因生產能力受限,在產業鏈中被邊緣化。而黃卜夫團隊研發的系統,則是將中小企業可望而不可即的核心技術「傻瓜化」,企業購買系統後,只要擰幾個螺絲連上設備,再用半天時間調試,設備便可突破技術瓶頸,生產力倍增。正因如此,黃卜夫團隊以「工業自動化領域的聯發科技」自比。

除了好產品,新創企業最需要的是資金的支持。不久前熱播美劇《矽谷群英》(Silicon Valley)中,年紀輕輕的軟件工程師憑藉一套演算公式,即在一夜之間獲兩位大亨競相投資,身價飛漲,予人科技新貴融資「得來全不費功夫」印象。

兼採深、港優勢
但黃卜夫直言,專業性太強的科技產品,往往得不到廣泛認識,加上香港工業凋零已久,在不少投資人眼中已是明日黃花,製造業募資不易。黃卜夫是透過參加香港國際創客賽,結識了深圳的投資公司,才輾轉獲得千萬港幣融資。

在港深兩地經營企業,總不免比較兩座城市的創業環境。在黃卜夫看來,深圳的硬體配置較強,而香港的軟體環境更優,目前兩地的各自優勢都無法被對方取代。

黃卜夫坦言,創業公司在深圳更容易安家,不僅租金較低廉,且可免去許多行政手續。在香港的工業園區找場地,等審批大概要4個月;但深圳只需3天—來看看場地,雙方協商一下即可敲定。另外,由於內地的產業生態較好,熱衷高新技術的投資人較多。「我們的商業計劃書尚未完全定稿,已有內地投資人主動來聯絡。從第一次與投資人溝通,到公司拿到投資合同,只花了7個星期。」黃卜夫如此強調。

雖然沒能在香港拿到對初創企業最關鍵的投資,但這座城市仍在黃卜夫的創業路上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香港,是公司與國際同行對接新興技術的唯一橋梁。不久前,黃卜夫的研發團隊需要購買一款新型的鏡頭相關零件,這種新產品在內地無法採購,也沒有公開資訊。公司最後從香港代理買到該產品。另外,香港的法治保障極具公信力,科技公司在重視知識產權保護的香港與海外聯繫人接洽,頗受認可。這些優勢是目前任何內地城市所無法比擬的。

創業不到一年,黃卜夫團隊的產品已投入內地產線。他認為,深圳與香港距離近、資源豐富,兩地配合模式可行,但香港創業者要對內地產業生態做點功課,方能事半功倍。

有魄力 才有「再工業化」
今年初,黃卜夫參加兩岸三地創業活動,發現當內地創業者分享描述互聯網送餐如何火爆時,台灣創業者很難理解。「因為在台灣出門買食物太方便—大概每隔200公尺就有間便利店。所以沒去過大陸的台灣同胞無法理解:為什麼網路點餐會成為一門生意?」黃卜夫說,只有了解內地,才會知道大陸互聯網對民眾生活的參與度,才能估量到這個行業未來的爆發力;工業領域也是如此,若創業者有興趣了解內地產業發展現狀和趨勢,洞悉尚未被滿足的企業需求,就有很大機會利用先進技術拔得頭籌。

近來港府力推「再工業化」,利用香港的國際視野、科創的優勢,發展智慧化產業。黃卜夫認為,能否取得成效,要看是否有魄力為產業發展投入真金白銀。「深圳在這方面做得好。比如我屬於海外高層次專業人才中的A類別,深圳市獎勵我現金150萬人民幣。」黃卜夫說。而不同類型的科技人才亦可向政府申請每月數千元人民幣不等的租房補貼。但目前未見港府對科技人才作類似投入,黃卜夫有點失望。

黃卜夫強調,人才,是產業發展的核心,陸港配合也是許多創業者面對的現實,他建議港府考慮放寬政策,引進國際及內地科技人才。他也坦言,如今香港社會對內地多負面情緒,要開放移民政策恐怕很難。

本文來源:《多維TW》月刊009期(https://www.facebook.com/duowei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