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er

填海國度的藍海策略

Foto

荷蘭人口約比台灣少四分之一,土地面積約比臺灣多四分之一,人均所得約為臺灣兩倍。荷蘭又名尼德蘭(The Netherlands),意為低地國家,只有一半國土高於海平面一米。其人口稠密,土地不敷國人所需,數世紀以來便開始在大海填土,把大海與湖泊改為人類可居之地,人造土地約占國土五分之一。這個先天土壤資源不足的國家,不但填海向上天要地,也拓展寬闊視野,不斷發揮創意,尋求新的生存商機。

 荷蘭濱臨北海,位於萊茵河的入海口。善用此地理環境,重要大城鹿特丹長期成為歐洲對外的最大港口,歐洲經貿由此窗口進出,為全球第五大貿易國。多少世紀以來,荷蘭人揚帆航海,遠渡重洋,在世界各地尋求海外商機。該國造就了多項經濟亮眼成績,也在金融面打出不少先鋒旗幟,不論正面成果或負面經驗,都留下重要紀錄。

 期貨的雛形,在荷蘭早期的鬱金香市場便已出現。十七世紀初,鬱金香透過開放的市場引入荷蘭,艷麗花瓣吸引了不少植物愛好者,也是高級時尚圈的珍藏。由於鬱金香並非短時間可以大量繁殖的植物,有些種植法需數年方能開花,需求者眾,供不應求,遂有預訂交易,產生期貨的概念。

 全球第一個經濟泡沫,乃是荷蘭鬱金香狂熱的破滅。1634年投機分子進入鬱金香市場,哄抬價格從中獲利,價格飆高之烈,甚至有人以一棟宅邸交換一個高級品種的球根。後來一般民眾也加入了這狂熱的市場,低價品出現,鬱金香的珍貴性趨於淡化,富豪慢慢失去狂熱,高價哄抬的泡沫破滅,1637年市場崩盤了。此番震驚全球的事件,讓荷蘭與各國學到珍貴的教訓。

 全球第一間證券交易所,1611年在荷蘭阿姆斯特丹成立,其股份交易概念與貨船有關。繁忙船舶日夜在港口載貨卸貨,每艘船象徵著一組成本與利潤的組合。每船載著貨品出航,經年累月之後回航,其收益由供貨者依預先協定份額分配。在船未回航前,具備個人份額者若有資金變現需求,將份額出售,市場上出現買賣,多筆買賣聚集而形成股份相互交場市場,即證券市場之發想。

 金融發展所需要的開放與創意環境,在荷蘭獲得滋潤成長的溫床。其銀行採綜合性銀行型態,提供多元多樣的服務,很早便在世界重要國家播下據點,支援進出口金融,擴展金融版圖。目前阿姆斯特丹乃世界最大的境外銀行渠道。今年英國啟動脫離歐盟,原為歐洲金融中心鰲頭的倫敦被認為即將暗淡,未來歐洲金融中心龍首地位誰屬,法蘭克福與巴黎虎視眈眈,荷蘭阿姆斯特丹也磨刀霍霍,列名競逐之列。固然荷蘭受到國家與市場規模所限,不易獲得龍頭封號,然其動能與先鋒角色,在環強相競之下,始終有其一席之地。

 鑑於環境污染議題之重要性,荷蘭致力發展循環經濟,目的為消除廢棄物對環境之污染,重新設計商品和商業模式,提高資源使用效率,有效降低污染排放量。此乃當今他國爭相效尤之處,包括台灣也爭相前往探查取經。

 成果不是由天而降的,必須付出努力。不錯過國際視野發掘商機的機會,不浪費內部消耗的蹉跎時間,不屈服於先天狹窄的土地資源。開放、合作與努力的精神,豐富了荷蘭的生機。值得一提的,乃是其合作的精神。經濟活動互相合作,政治相互合作。其政黨多黨林立,難以由一黨席次過半執政,常是不同政黨組成聯合政府,共同合作。其主流媒體也有一份不成文共識,不爭相報導醜聞,這也鋪陳了社會所瀰漫之氣氛。

 在浩瀚藍海中尋找創意的新機會,不侷限在小小傳統市場上作紅眼撕殺,以創意視野開闢新的市場,這是歐洲管理學院金偉燦(W. C.Kim)和莫博尼(R. Mauborgne)2005年經濟學暢銷書「藍海策略」之觀點。荷蘭與台灣均為仰賴對外貿易動能的小型開放經濟體,土地面積、人口數目、產業結構,彼此相近。三百多年前,許多國家尚在初期發展階段,荷蘭人已能遠渡重洋,於海外不少地點建立經貿據點,甚至來到9500公里之外,在遠離其家鄉的台灣落足,留下一段安平古堡的歷史。荷蘭人撤去台灣統治權之後,經貿活動依然活躍,開放、合作、奮勇。而今,反觀我們國內,朝野對立,社會分歧,相互內耗之際,荷蘭正攜手揚帆,在無垠藍海上,放眼寬廣視野,探尋新的成長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