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er

貿易戰將衝擊汽車業布局

Foto

美國川普政府近期正與加拿大、日本及歐盟進行貿易談判,其中的共同點就是汽車產業(包含汽車零組件),從已完成的美墨談判與美國釋出的條件觀之,或將大幅改變汽車產業的布局,台商應提早因應。

 美國汽車市場2017年總銷售達1,723萬輛,為僅次於中國大陸的汽車市場,其中墨西哥、加拿大、日本、南韓、德國和中國為六個主要供應國,2017年約740萬輛出口至美國,但只進口約75萬輛的美國車。除了墨西哥與南韓已經完成貿易協定外,其他各國均已與美國排定談判時程。由於進出口數字相當懸殊,為美國與這些國家貿易赤字的主要來源,汽車遂成為美國與這些國家談判的重要標的。

 基本上,美國對北美自由貿易區與區外國家會採取不同的做法。首先,就NAFTA國家之間,較沒有關稅壁壘的問題,故主要是要求提高北美地區的自製比例,墨西哥生產的汽車需有75%的零組件須來自北美,遠高於當前NAFTA規定的62.5%比率,以增加美國零組件的採購;再就勞工設限,40%到45%的汽車產業的工人時薪需高於16美元,表面上是關注他國勞工人權,實際上是提高其生產成本,防範美國車廠外移至墨西哥或加拿大,保留美國的就業機會;另設立輸美上限,如美墨協議就包含一項附帶決議,墨西哥製的汽車一年超過240萬輛,或墨國製汽車零件全年產值超過900億美元,將加徵25%「國安」關稅,此舉亦是控管風險。雖然美加尚未達成共識,但美方應會採用相類似的條件,因加拿大一年出口180萬輛車至美國,在美國提高25%關稅的要脅下,最後仍會被迫接受上述條件。

 至於非NAFTA國家,通常有不平等的關稅,美國進口汽車關稅只有2.5%,而德國關稅為10%,中國大陸關稅更高達25%(7月1日對美國以外的進口車降至15%),奢侈汽車還要多加10%。基於關稅互惠,美方勢必會要求大陸與德國調降汽車關稅。論其實際,關稅並非汽車銷售的唯一要素,日本對美國進口車採取零關稅,比美國的2.5%還要低,惟去除關稅壁壘後,美國車在日本市場不增反減,銷售量節節敗退,甚至部分車商已退出日本。蓋歐盟與日本重視環保,大排氣量的高油耗美國車自然不受歡迎,加上二地多山路,小車蔚為主流,美國大車接受度相對有限。無怪乎,川普對歐盟表示將汽車關稅降至零的提議不甚滿意,並直指:歐盟和中國(大陸)幾乎一樣差,只是比較沒那麼差而已。

 可以預見美國將擴大至汽車關稅以外的範疇,可能會要求歐盟與日本車廠採購更多的美國製的汽車零組件,並要求車商到美國設廠。不過從日本經驗觀察,在1995年6月達成《美日汽車貿易協定》後,日本車企已經將主要生產據點轉移至北美,並採用大量的美國零組件,2017年美國銷售的670萬輛日本車中,僅有170 萬輛車在日本生產,但川普政府仍不滿意。因此,美國可能以汽車為籌碼,爭取歐日更大的開放(如農業),以及採購美國更多的大豆、天然氣等原物料產品。

 美國此波的貿易戰將對分散全球各地的汽車供應鏈產生劇烈的衝擊,我國亦為國際供應鏈的重要基地,在車燈、保險桿、鈑金以及模具等汽車零組件具有相當的影響力,近年正由售後的非正廠零件(AM)市場,逐漸打入正廠零件(OES)市場,前年起已經超越汽車整車的產值,2017年汽車零組件整體產值約為2,174億元,其中約有五成出口,又有超過四成是外銷至美國市場。若落實提升北美自製率,以及要求歐日提高美國製的零組件時,將會重擊國內的相關產業。台商應隨時關注近期的貿易協定內容,提早重新進行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