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er

從經濟活動數據 把脈台灣成長虛實

Foto

美國於5月初對中國大陸2,000億美元銷美產品將關稅從10%提高到25%,中美貿易戰再度升溫。對此,蔡英文立即召開國安會議,會後蔡英文表示將密切注意發展,並透過媒體對民眾信心喊話。她提到,台灣經濟基礎非常穩固,股、匯市穩定健康,經濟連續12季的正成長,總體經濟穩定度更是世界第一。但蔡英文究竟是對民眾說實話,還是政治考量下的單純信心喊話?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IMF)總裁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於今年初的說法,全球成長失去動力,也因此全球經濟處於「不穩定」的狀態,甚至是「微妙時刻」。全球經濟在面臨美國對各國貿易戰、英國脫歐,以及某些國家高債務的問題下,仍顯得脆弱。在全球經濟脆弱與不穩定的狀態下,蔡英文的「經濟穩定成長說」令人懷疑。

此外,蔡英文以世界經濟論壇(WEF)的全球競爭力報告中,台灣總體經濟穩定的良好成績來談,可能過度樂觀,因為這樣的樂觀似乎未反映到民眾的日常感受。此外,從數據來看,反而該對這樣的樂觀持保留態度。

GDP不能說明一切

從全球最常使用的GDP成長率來看經濟,可知台灣的GDP成長率與GDP人均成長率自2011年後便處於下行狀態,雖在2015年以前有稍微止跌回升,但在2016年蔡英文執政之後又平緩下行。從長期來看,台灣GDP成長率處於低迷狀態,從GDP保3戰到現在對於保2的擔憂,甚至可能有衰退危機。在基本的GDP成長率上,與蔡英文所言似乎不盡相同。

對於經濟成長的低落,蔡英文上任也推行相關政策挽救頹勢,在產業上推動「5+2創新產業政策」(智慧機械、綠能科技、生醫產業、亞洲矽谷、循環經濟、新農業等);在擴大內需方面,則推出前瞻基礎建設計劃;在活絡國際貿易上,則力推新南向政策。但這些政策,大多數仍落在規劃方案階段或實施初期,對整體經濟成長未有顯著貢獻。

不過以GDP來評估一個經濟體成長這種「數字遊戲」,可能難以實際衡量經濟體質的好壞。如《金融時報》亞洲版主編凌大為(David Pilling)便認為,GDP總值與人均的表現方式,內含許多差異與不平等。此外,GDP/GNP是1930年代製造業主導下的時代產物,對於現代已轉型為服務業的社會恐已不適用,所以用GDP實在難以衡量經濟體的成長。

也於是,經濟預測必須與社會現實緊密結合,特別是跟各種經濟活動指標相互參照,如貿易量、人均收入、可支配所得、投資額等。這些資料相互比照,透過經濟活動量的估算,才能看出真正的經濟活力,貼近民眾真實感受。

流量數據檢視經濟體質

根據以上思路,從仔細估算GDP的三駕馬車(投資、消費與進出口),來對台灣經濟進行檢視。在對外投資部分,台商對中國大陸與對東協主要國家(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尼、新加坡、越南、柬埔寨)投資金額在蔡英文推動新南向政策之際,反而下跌,對中國大陸投資金額在2018年也呈下跌。

在對內投資部分,從2007年開始,僑外對台投資金額下跌,蔡英文上任之初雖有一波上揚,但不穩定,2018年因中美貿易戰,目前僑外投資額仍有上升的空間。

至於陸資來台投資部分,根據經濟部投審會數據顯示,在2012年馬英九時期,陸資來台投資是一波高峰,但2016年蔡英文上任後,陸資來台金額也明顯下跌。

從上述可知,在蔡英文的新南向政策下,外資對台投資雖在短期有上升,但從長期趨勢來看,僅造成微量波動,且通常是隨著外部因素而起伏;至於陸資的部分,台灣因政治因素對於陸資有較嚴格的規範,因此其投資金額處於較低的狀態下,現在又是下行趨勢。

其次,從消費端而言,近十年平均所得與平均消費的統計來看,隨著所得成長而緩步上升,但平均消費未有大變化。政府雖提出許多民間消費振興方案以擴展內需,降低全球經濟下行的衝擊,但實際數據未見起色。主計總處於2月公佈今年民間消費成長率預測為2.18%,較去年11月公佈的預測下修0.05個百分點。主計長朱澤民也坦承,因台灣政府的投資規模有限,要挽救整體情勢有困難,頂多只讓成長率掉得慢一點。

最後,從貿易來看,根據蔡英文上任以來的貿易數據顯示,自2017年以來,貿易成長率逐漸下跌,2018年下半年因受中美貿易戰衝擊,出口連六黑,顯示台灣進出口貿易受到外部因素強烈波動,因此貿易前景仍充滿不確定因素。

除了進出口貿易之外,從與周邊經濟體的關係來看,馬英九任期(2008年至2014年)間因與大陸簽訂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之後產生外溢效應,於2013年簽訂台紐自由貿易協定(FTA)(與紐西蘭年均貿易額約1.1億美元),2014年簽台星FTA(與新加坡平均貿易額約21億美元)。這些FTA簽訂後,台紐、台星彼此進出口比重均稍有上升。

蔡英文執政期間,目前為止已簽訂與巴拉圭FTA(台巴平均貿易額約500萬美元)、與史瓦帝尼FTA(與史瓦帝尼平均貿易額約50萬美元),但因與兩國貿易額數量本就少,史瓦帝尼從2018年7月開始與台灣的貿易量為0。此外,在新南向政策的推動下,台灣與東協地區的出口率反而下降。

目前台灣在區域經濟體的整合上,雖力推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與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但仍未取得入場券。從區域經濟來看,台灣有被邊緣化的隱憂。

實體經濟 仍側重ICT產業

回頭看台灣內部實體經濟狀況,到底目前何種產業對於經濟成長率有較大作用?根據主計總處統計,三大產業對經濟成長率的貢獻,以製造業、服務業為主。

在台灣工業的產值中,又以電子資訊類的產值為高。因此,台灣未來發展方向,不外乎以資通訊(ICT)產業的優化為轉型方向。

少子化是新國安危機

光是看實體產業的數據,仍無法接觸到民眾的深層感受,要估算台灣經濟成長與前景,一個最直接的指標便是:民眾是否願意在台灣孕育下一代?據內政部統計,近10年來台灣出生率直直落,雖然少子化是全球已開發國家面臨的共同問題,但根據《世界人口綜述》(World Population Review)最新報告指出,台灣在納入統計的200個地區中一直敬陪末座。蔡英文也曾公開宣稱,少子化已成國安危機,因此推動相關對策因應,但就目前數據看,似未能抵擋出生率下滑的趨勢。

從一系列數據看,不論是從GDP經濟成長率或是相關經濟活動量數據,台灣經濟前景似乎不如蔡英文所言如此穩定與樂觀。若把期程拉長,台灣經濟成長會伴隨外部國際政經因素影響而變化,整體而言,緩慢下行。政府目前能做的,僅能緩和頹勢。雖然台灣難以扭轉國際形勢,但從內部打造強健體質,是迫在眉睫的課題。當蔡英文說出「台灣的總體經濟穩定度全世界第一」之際,這些實質經濟狀況也似被掩蓋——這算是另一種「假新聞」嗎?

本文來源:《多維TW》月刊04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