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er

畫格上的想像力 台灣原創的晨星與夕日

Foto

伴隨數位爆炸,台灣創作風氣逐年攀升,失落已久的本土動漫,也開始吸引雄心抱負的創意人,投身開發原創內容,在夕日的環境中,攀為隔夜後的晨星。 

台灣動畫團隊「乾坤一擊創意工作室」,所製作的原創動畫《重甲機神 Baryon》,透過線上集資,熬過資金籌募困難的最初時期,成功在2016年推出第一集作品,並即將於明年暑假推出劇場版。

同時,台灣漫畫家彭傑的連載作品《時間支配者》,也在去年受邀改編為日本動畫,並於2017年7月開始播映,開創市場首例。 但同樣深具潛力的作品,不見得都能如此順利。

動畫團隊Studio REALs所製作的《KRAFT 最後的卡夫特》今年也試圖在線上募資,並在7月宣告失敗。「看到期盼台灣動畫產業,能有所成長的支持者,更加讓我們確信,現在走的這條路是對的。」Studio REALs宣佈,即使如此,工作團隊仍將不斷尋找資源,持續完成作品。

台灣原創環境再怎麼苛刻、海外文化工業再怎麼強權,近年來還是能看到越來越多創作人,在險峻中既追夢,又求生存。同時嶄露頭角的機會也變大,從前資訊被媒體掌握,拜數位之賜,現在我們也能掌握媒體。無限延伸的線上平台,讓創作者們,有更容易發表作品的機會。

「數位,讓故事從紙上解放,但你的故事能否源源不絕?」

線上漫畫平台comico所舉辦的「原創漫畫大賞」在11月開始徵件,今年已邁入第四屆,在台灣舉辦的第一年,參賽作品便達300多件,數量比在日本第一次舉辦更多,且作品的品質,也逐年增加。

comico行銷經理陳宏睿表示,辦比賽是挖掘潛力作家的最快途徑,自comico進軍台灣市場以來,從發掘在地創作,到今天廣邀華文市場作品,原創漫畫大賞的佼佼者,也多了來自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的創作人。在過往,製作漫畫不僅要承受不少的耗材成本,投稿作品也需四處奔波出版社,如今數位技術與平台,人人都能跨越低門檻發表創作,comico就提供免費的數位漫畫發表平台,歡迎創作者前來「出道」。

而累積一定實力的好作品,就能成為官方連載作家,除了能收取稿費,comico也將協助推銷具市場潛力的創作。

至今,comico已有好作品出書成冊,甚至被翻拍為動畫;但陳宏睿指出,comico在為作品行銷時,最怕的就是作家突然休刊。一旦中斷連載,平均閱覽數便可能快速下滑,之後要拉回粉絲,就需要另耗費一段時間。因此行銷人員需時常掌握作家近況,防止浪費行銷成本。

comico總編輯呂靜芬表示,雖然數位帶給創作人更多的機會,卻不是每個人都有「持續創作」的動力。有些作家缺乏職業意識與自律能力,容易進入創作倦怠,使畫作生命就此中斷。而且畫得好的人,也不見得會「說故事」,須從廣泛接觸作品,來磨練組織故事的能力。

雖然comico在今年5月開始,採取部分收費機制,也因此流失一些每日上線人數,但多數的使用者仍願意留下來,繼續追蹤新的作品,顯現comico內容雖然多是素人創作,但其累積的實力,已足夠吸引閱聽眾定期上線,甚至付費觀賞。

「動畫代工的生產規則:受捆綁的原創力」

台灣大眾所熟知的「蘋果動新聞」,因藉由動畫還原新聞的遺漏鏡頭,觀眾更容易了解複雜事件背後,運作的前因後果與原理。

其製作公司壹同樂動畫工作室(Next Animation Studio),也在同時設立海外新聞頻道TomoNews,以幽默活潑的動畫詮釋外語新聞。 壹同樂CG動畫總監朱一文表示,工作室營運前期,除了製作新聞動畫,也提供其他媒體訂製新聞動畫。

不過,全球媒體經費逐年降低,動畫成本偏高,除非有大型事件,否則很少媒體會為了一則新聞,購買、製作動畫內容。 因此,工作室開始開發更多新聞以外的內容,例如協助Discovery製作科學教育動畫、參與製作動畫電影《惡靈古堡:血仇》,今年更與台北市政府合作,製作世大運系列2D動畫短片,接洽更多單一專案與長期合約客戶。 目前壹同樂動畫生產,含動畫新聞,約有7成屬於代工製作,另外3成則專注研發原創內容。

今年7月便針對英語國家孩童,於YouTube設立兒童頻道nxTOONS,希望了解怎樣的節目內容,會受到歡迎。在YouTube上,壹同樂動畫每個月平均能累積2.5億分鐘的觀看時間。 綜觀台灣動畫產業,朱一文認為,許多內容過於小眾與本土化,同時也缺乏內容提供者,以致於內需市場不夠之下,又難以銜接海外市場。

此外,時常因為經費有限,而省略作品的前期製作,以致品質不達國際鑑定水準。因此台灣即使有優秀的技術,卻難以產出高質量的故事。 台灣不缺乏好的動畫人才,卻因為高流動率,人力成了動畫產業的最大耗材。動畫,可以描繪腦海中的故事與幻想,許多人因此抱著理想投身動畫行業,卻發現有太多細微的規則需要遵守,創意發想的空間遠遠不如預期。

朱一文解釋,每種動畫元素,都需耗費不少成本,因此作品的製作流程,如同工業產線,都需要被精密精算,在有限成本下分配每個畫面製作。 另外台灣的動畫技術,常被視為影片後製的「補妝師」,運用精密的動畫特效,讓內容更逼近真實;也因為過於真實卻細微,不同好萊塢常的大規模動畫特效,難以看見實體成果。綜合上述,許多台灣動畫師,難以從作品中發掘成就感。

【本篇未完,完整請見 動腦2017年12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