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er

政策關愛青年 就怕過猶不及

Foto

318學運後,政府學到甚麼?不可諱言,許多官員已試圖改變,但行政團隊是否已「扭轉」長期僵固思考模式,抑或只為短期迎合群眾,求得選票?

 在後太陽花時代,政府對網路的思考,有兩個層次。第一,以網路為媒介,加強與青年的溝通;第二,力推創新創業與數據資料分析等相關政策,希望拉近與青年的距離。

就第一個層次表現而言,學運之後,網路成為政府施政重點,行政院長毛治國強調施政要「虛實並進」,部會首長們興起與「婉君」對談,大到從去年舉辦的經貿國是會議、今年初的全國能源會議,小到經濟部的一個節電計畫,均開放網民參加。就表面上看起來,政策的形成是比以前透明開放,但是新的問題也冒出來。

蒐集網路意見 一大挑戰

政院要求各部會施政「要在網路平台上廣泛蒐集意見」,其實是一大挑戰。網路意見何其多,順姑情逆嫂意,幾次座談會辦下來,難以凝聚共識,反而讓議題或政策走向更難做決定,行政機構自失專業立場,把決策權交出去,這樣的施政品質有比以前好嗎?

 政府施政 別顧此失彼

 就第二層面而言,行政院為了幫青年找出路,準備動用國發會之下的創業天使基金協助青年創新創業,還要幫他們設立創業基地。一下子,眾多中央部會與地方政府都卯足了勁爭設青年創業園區,研議中的地點包括空總基地、金華街閣揆官邸、舊陸軍保養廠,財政部最近整理出69處公有房舍,可供青年進駐,經營社企、文創。這些重複設置的創業基地,最後會不會變成蚊子館?

再者,政府的關愛眼神全集中在新創事業、微型企業,視野會不會太小?關乎台灣長遠發展的產業結構轉型,更應該要拿出對策,不能顧此失彼,過猶不及。

此外,為了因應網路世界衍生的新型態法律問題,行政院開始針對群眾募資、閉鎖型公司、網路交易課稅、遠距教育、電傳勞動、遠距健康照護、開放資料、零售網路定型化契約等議題,著手訂定規範,行政院的立法跟上時代腳步,固然可喜,但如果思考邏輯不能跟著翻新,以舊有的法律經驗來規範網路,反而會限制新創事業的發展。與其這樣,政府不如不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