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er

到戶政事務所「尋根」

Foto

受到紀錄片《灣生回家》與央視《客從何處來2:蕭敬騰篇》的啟發,日前特地到戶政事務所「尋根」,臨櫃不到兩小時,家族來台逾百年的遷徙史便躍然紙上。當我細細推敲著那16張戶籍紀錄所代表的時代故事,台灣近現代史的錯綜糾結也在腦海裡驚濤拍岸!

《灣生回家》在台灣掀起的風潮,已不待多言。然而,不到戶政事務所走一趟,還真不知這部紀錄片的滲透力。以我所在的大安區戶政事務所為例,此刻一樓正展示著「昭和年代 灣生與大安的故事」,一方面記錄戶所協助灣生家倉多惠子在台「尋根」的過程,另方面也趁機教育民眾台灣戶籍登記的演進史。

 我對各地戶所積極配合灣生「尋根」,並無特別惡感,畢竟台灣戶政能如此淵遠流長又詳盡完善,日本時代的努力不容抹煞。更何況,走一趟戶所,憑個人身分證就可調閱深藏在大資料庫裡的直系親人「祕籍」,不得不令人相信,台灣開放資料(open data)的程度確實有資格在全球149個國家中排名第一(英國開放知識基金會,OKFN評比)。

 相對於《灣生回家》是追溯灣生在台成長史,央視製作的《客從何處來》則試圖重現節目來賓的大陸淵源。其中,《蕭敬騰篇》之所以引起我的注意,不僅僅因為他是當紅歌手,還在於他是萬華人。公司所在的中萬華,是我過去廿多年安身立命的所在,每日行經,總不時緬懷它曾經的繁榮與輝煌,又感慨它如今的遲暮與愛弛。

 巧合的是,庇護「老蕭」成長的阿嬤,直到過世前都還在沅陵街擺攤,而沅陵街所處的「城內」,則是我那愛漂亮的母親逛街時的最愛。

 從政治角度觀之,《灣生回家》與央視《客從何處來2:蕭敬騰篇》運用同一套戶政系統「尋根」,用意卻大相逕庭。《灣生回家》是近年「台灣再日本化」理論建構的一環,《客從何處來2:蕭敬騰篇》則無疑是「台灣再中國化」的一種軟性訴求。這兩種論述的拉鋸,也凸顯了當前台灣撕裂的困境。

 蕭敬騰「尋根」的終站,回到福建泉州泉港蕭家村,在老輩凋零的情況下,他最終只能對著一堆無名白骨認祖歸宗。《灣生回家》中,最耐人尋味的一幕,是主角之一的松本治盛重回兒時校園,偶然聽到朝會傳來的歌聲,竟忘情地跟唱起當年在台最後學到的「兒歌」:「三民主義,吾黨所宗……」

 我還沒想過要不要到福建漳州「故鄉」踏查,畢竟父執輩從來都認定自己是台灣人。但若那天我決定到對岸一探究竟(而非純觀光),也會是基於年少學史所傳承的探索精神與身為記者的好奇心,一切無關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