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er

一場改變國內金控命運的密會

Foto

國內金融業正值多事之秋,先是財政部決定針對彰銀案提起上訴,接著在股東會改選中擊敗台新金續掌經營權;緊跟著前永豐金董事長何壽川因涉案被裁定羈押禁見,旋即遭金管會解任。而這兩件看似不相干的事件,其實上都源起於12年前的一場密會…。

 時間回到2005年3月,時值二次金改期間,國內金融業的整併大戲如火如荼地展開,當時台新金董事長吳東亮與建華金董事長洪敏弘原已達成協議,由台新金以每股23.5元價格併購建華金,雙方敲定在3月22日下午同步舉行臨時董事會通過此案,並在會後召開記者會宣布喜訊。不過,22日上午北商銀董事長何壽川在關係人牽線下,與建華金另一大股東-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樑緊急會面,並成功說服尹轉而支持建華金與北商銀合併,全案因此急轉直下。

 併購案變天後,我在財訊月刊獨家披露此一改變台灣金融業歷史的內幕,標題是「一場飯局改變建華金控的命運」,實際上,當年最後一刻翻盤不只改變了建華金(後更名永豐金),也連帶改變了台新金、彰銀、北商銀的命運;而若對應到大股東,則是同時翻轉了吳東亮、洪敏弘、何壽川、尹衍樑這4大天王的人生際遇,歷史的弔詭可見一斑。

 先來看台新金,當時的變故讓吳東亮非常錯愕,但他也迅速做出回應,同年7月22日,台新金以365.68億(每股26.12元、溢價45%)標下彰銀特別股股權22.55%,進而掌握彰銀經營權。但世事難料,之後台新金多次發動合併彰銀都宣告失敗;2014年12月,財政部在股東臨時會改選董事後取得經營權,台新金痛失彰銀更蒙受龐大損失,自此雙方一路纏鬥,至今依然無解。

 轉眼12年過去,彰銀成了台新金吞不下也吐不出的燙手山芋。而如果當年台新金、建華金順利合併,吳東亮就不會「負氣」高價競標彰銀,國內金控業的歷史、版圖也將改寫。回首前塵,吳東亮想必感慨萬千。

 至於洪敏弘,時不我與下只能黯然退出,逐漸淡出國內金融業舞台,而當年擁有的11%建華金股權近年一路出脫,如今已所剩無幾;而「建弘幫」在永豐金內部也日漸邊緣化,令人不勝欷噓。

 而當年為了力挺建華金執行長盧正昕,最後關頭選擇與何壽川合作的尹衍樑,儘管成全了情義,卻錯失高價獲利了結的機會;當時尹持有6%股權、加計相關持股估計約8%,彼時未能以23.5元價格套現,反倒是近2年在低價大量處分,如今已出脫殆盡。至於盧正昕,儘管暫時保住個人舞台,但2008年5月就宣告退休,為永豐金投資SIV(結構型金融商品)失利一事下台負責。

 再來看何壽川,2005年雖然奇襲成功,一圓金控大夢,但對照如今弊案纏身的狼狽處境,輸贏成敗恐怕很難論定。假設當年以小吃大併建華金失利,北商銀合理的結局應是風光嫁入某家金控,何壽川也可以當個快樂股東,並專注在造紙、科技、生技、文創等領域發展,未嘗不是更好的結局。

 永豐金弊案接下來的關鍵,將是上海1788大樓能否交割,如果交易順利完成,何壽川的難題可望解決大半;相反地若有所閃失,未來官司恐不樂觀。不過,在吹哨者已成功將何家妖魔化的不利紛圍下,未來何壽川家族想續掌永豐金的難度甚高。2005年3月的變奏曲,衍生了一連串的蝴蝶效應,也改變了許多人的命運;但如今回頭來看,當時火花四射的併購大戲,其實是一場沒有贏家的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