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er

宜蘭2030的地方創生

Foto

有一年去馬尼拉的航路上,飛機從桃園機場起飛盤旋上昇轉幾圈後,竟然很快飛越北部的中央山脈,讓人瞥見熟悉的宜蘭平原、東海岸與太平洋,往南方飛去。宜蘭到台北的地理距離,一直以來都沒有改變,卻因為「目地」、「交通工具」、「運用人數」、「路徑容量」等帶來不一樣的感受與期待!我問一位久居宜蘭的高中好友,往來台北的交通困擾了他嗎?他說:其實多數他往台北的時間都是交通尖峰的反向,往往是看著塞車而心存「慶幸」,還好不是在對面的車陣中!然而,車陣中的人到底是誰呢?又或是說,擠在台鐵車廂裡的人又是誰呢?

 依據交通部運輸研究所民國104年7月的第5期整體運輸規劃研究系列—城際旅次特性調查及初步分析報告,我們嘗試引用文中102年的交通數據,推估幾個與宜蘭未來發展有關的數字:

 提問一:從外地到宜蘭的旅次中,利用大眾運輸工具的比率有多少?

 採用該報告台中以北利用小客車、鐵路、國道等到達宜蘭的運輸旅次的數據分析,平日到宜蘭的平均旅次約43354人,其中透過小客車的旅次約35,244人,平日約19.11%的人利用大眾運輸工具到宜蘭;假日到宜蘭的平均旅次約89,809人,其中透過小客車的旅次約72188人,假日約20%的人利用大眾運輸工具到宜蘭。

 提問二:宜蘭縣境的台鐵路線是服務到宜蘭的人多還是去花蓮的人多呢?

 台鐵平日從外地運送到宜蘭的旅運人次,僅佔外地進宜蘭的總旅運人次的3.75%,而假日也不過增加為3.91%!該報告中分析,因為宜蘭台北的國道票價以及旅行時間的優勢,台鐵到宜蘭的旅次難以增加。而花蓮則是有高達65.33% 的平日旅運人次靠台鐵進入花蓮,假日的比重更是激增到76.11%!把數字加總可以得知,平日與假日利用台鐵到宜蘭與花蓮的總運量中,其中只到宜蘭的比率在平日佔11.35%、假日則是佔17.39%。

 提問三:宜蘭一年的觀光客到底有多少人呢?

 台北宜蘭之間的區域旅次,佔了平日七成假日七成八的比重。我們引用該報告中,台北到宜蘭跨區旅次的抽樣調查, 平日到宜蘭是為了休閒娛樂佔32.2%,為了旅遊度假佔22.5%,探親訪友則有 28.7%。而假日到訪宜蘭的理由依前序列分別是,40.5%、23.6%、31.1% 。我們把平日跟假日天數相乘後,推估出2013 年一整年約有1888萬人往來宜蘭,其中有1255萬人是休閒娛樂與旅遊度假的人數。

 行文至此,宜蘭縣民真該感謝每年有1225萬旅次,與宜蘭非親非故以台北桃園為主的鄉親們,願意忍受塞車之苦跋山涉水來享受近30年來持續建設的北部後花園。

 接下來的宜蘭,該如何在現有基礎上邁向2030年呢?老年人口將從14.2%的比率攀升到25%,15~44歲的就業主力將減少近五萬人,這幾乎是宜蘭第三大鄉鎮冬山鄉的總人口數啊!觀察近年日本安倍政府積極輔導各級地方政府量身定做,以增加地方就業來維繫國土永續發展的「地方創生」政策四大內涵,讓地方企業有更多新事業在地方展開、讓新創事業得以創造、讓婦女安心生育養育後代、讓居住者在任何地方居住都有一樣的空間人權。

 我們認為,宜蘭可以思考幾個未來建設的方向以作為地方創生的基礎事業:

 儘速設立我國CCRC(Continuing Care Retirement Community) 示範區,健康移住、高齡生活、建立老中青合作的地方關係,這是有別於過去高齡者以照護醫療為主的高齡設施建設模式。為了吸引更多在雙北都市圈,願意移往宜蘭居住的健康高齡者的居住以及工作,無論是宜蘭後火車站的健康園區,或是現有的宜科園區周邊的宜大新校區用地,引進民間資金建設醫療與照護兼具的養生住宅,採只租不售的方式,吸引雙北高齡者移住宜蘭,添加在地潛在勞動參與者以及高齡服務產業的新創機會。

 從頭城到蘇澳新站,爭取花東建設基金建設花東線宜蘭段高架鐵路專屬東部鐵路運輸,將平原段的宜蘭線鐵路移轉為地方觀光鐵路,由縣府與民間資金共同經營建設各車站為具有特色之觀光附屬事業,打造全台唯一的平原鐵道觀光運輸事業。一來延續北部後花園的觀光亮點建設,二來解決花東運量不足的問題,三來開展地方企業參與投資建設的新商機。

 積極復舊宜蘭縣內的史蹟風貌,舊城風貌是鄉鎮成長的共同記憶,也是下一階段地方觀光品牌著力的方向。觀察日本各鄉鎮型態地方創生的行動方案中,復舊古民屋讓人們回到熟悉的舊時光居住與悠遊其中,是讓城鎮地方有別於都市圈風貌吸引人暫住或是移居的手段。例如,宜蘭市區內被水泥蓋住的灌溉水圳能否重見天日?曾經兩岸垂柳的風貌,如今只能去日本倉敷得以一見,實屬可惜。

 爭取宜蘭大學建立以培養縣內企業人才為主的教育方針,以新瀉縣的地方創生為例,新瀉大學每年畢業生有超過55%留在當地就業,在這樣的目標下,地方大學所教育的人才與地方企業的結合自然形成地方就業人力養成與深化地方發展的泉源。

 國內各城鎮即將面對人口減少的情境,這是過去建設發展前所未見的台灣新課題,各縣市政府的因應措施以帶動各鄉鎮的危機意識,以準備好的態度迎向2030年,將是我們對下一代負責任的使命。